A类
穗体办函〔2022〕40号
张剑涛等委员:
您们提出的《关于加快建设青少年运动安全风险管控体系的建议的提案》(第4038号)收悉。我局高度重视,积极会同市教育局、市卫生健康委等单位进行认真研究办理,并于6月13日、7月8日与张剑涛委员分别进行电话沟通、座谈。经综合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我市开展青少年(学生)运动安全风险防范情况
我市高度重视青少年运动安全风险防范工作,始终坚持“科学运动、健康第一、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运动安全理念,坚持“家校社政”全方位共建共促,青少年学生科学运动和风险防护能力不断提升,极大降低了运动损伤的发生,青少年运动安全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一)注重顶层设计,提供政策支持。近年来,国家及各省市十分重视青少年安全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2017年4月),教育部印发《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暂行办法》(2015年4月)《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2002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印发《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市教育局制定《广州市学校安全管理条例》(2022年5月),市体育局制定广州市地方标准DB4401/T 147—2022《游泳场所开放条件与技术要求》(2022年4月)等法规文件,对做好青少年运动风险防控提供了政策支撑。
(二)强化科学训练,降低运动风险。我市各级各类体校和市级以上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是开展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所配备的教练员均持有专业资质证书,并且经常参加预防运动伤病业务培训。教练员及相关保障人员严格落实科学训练,确保青少年运动员运动安全。一是落实热身及整理冷身的训练模块,给予运动员足够的时间进行充分热身和整理放松。二是落实场地器械管理员制度,专人专职负责运动场馆及训练器械的管理事项。三是落实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的长期监控制度,利用生理生化指标测试,及时调整训练量或训练强度,循序渐进,科学训练。四是做好特殊环境下的训练安全保障,如在炎热天气训练,需注意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和训练环境,避免在高温下长时间训练,同时注意提醒运动员及时补液、补偿电解质。五是加强运动后的再生恢复手段,增加冷疗(超低温)、热疗(红外线)、加压、手法、促进睡眠、个性化营养补充等,促进高强度大运动量训练的可持续性。六是开展运动安全常态化教育,每周训练例会、每逢节假日均对运动员进行安全教育,提升运动员自我保护意识和技能。科学专业的训练方法有效预防了运动损伤的发生,大大降低了运动风险。
(三)大力开展培训,提升防范能力。一是市教育部门组织培训。分类别常态化组织体育教师、校医、班主任进行应急救护运动损伤、游泳救生员培训,举办广州市中学生应急救护技能比赛,促进学生提高应急救护相关理论及操作技能。二是市卫健部门组织培训。我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方式,协助幼儿园和学校开展了内容丰富、普及面广、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校园急救教育培训。比如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作为广州市公众急救教育与传播科普基地,2021年先后为广东实验中学、广东广雅中学、广州市第二中学、广州市第十六中学、广州市第七中学、东风西路小学、执信南路小学、中山大学北校区幼儿园等学校2000多师生进行急救讲座和实操培训;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利用理论授课和小组实践操作相结合,2021年组织开展了对广州医科大学、广州市铁一中学、广州东风西路小学等学校2800多人次师生和海珠区220名校医进行急救教育,提高了教职工、学生的急救意识和能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三是市体育部门组织培训。结合“羊城运动汇”和广州户外运动节等的举办,组织有关市属体育协会及社会体育组织定期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开展户外运动、水上运动等既深受青少年喜爱,又容易发生安全事件的体育运动安全教育讲座及急救培训,提高青少年的安全意识和紧急救助能力,筑牢体育安全防护网。四是推动社会力量开展培训。例如建立于2010年10月1日的“广州蓝天救援队”(后更名为“广州蓝天救援协会”),是为广州地区培育民间救援与自救力量,致力建设系统、科学的社会救援及培训体系,发展成为纪律严明、反应迅速、技术精湛、装备完善并得到政府相关部门认可的社会救援力量。这是一支具备山野搜救、城市搜救、水域搜救、医疗辅助、应急通讯救援、民众防灾减灾培训资质,以及大型群众性活动保障能力的救援队伍,现有正式会员220名,在册救援志愿者560名。协会全体会员拥有中国红十字会急救员证书,约1/4会员具有美国心脏协会AHA基础生命支持急救证及国际搜救教练联盟激流救援(IRIA)资质认证。近年来完成自救互救和危机管理等培训过千场,28000余人受益;公开普及急救抢救培训1300余场次;共计为上百所学校超过50000多名师生进行校园突发事件处理演练、各类逃生与应急救护培训。
(四)建立安全机制,有效管控风险。一是建立体育赛事“1+3+1+1”安全管理机制。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对举办体育赛事活动带来新挑战,为有效应对风险,办好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体育部门根据多年办赛经验并密切结合疫情防控科学指引,研究建立了体育赛事“1+3+1+1”工作机制,即在赛事活动举办前,制定1个报告(风险评估报告)、3个方案(应急预案、安全保障方案、疫情防控方案),至少组织实施1次应急安保防疫综合演练,成立1个赛事熔断领导小组,建立赛事熔断机制。赛事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全面贯彻落实安全管理机制,两年来实现了全市体育赛事活动零事故。二是建立购买保险制度。购买意外伤害保险是青少年运动风险管控的重要保障,我市幼儿园、中小学校和各级各类体校均落实了购买保险制度,全市体育赛事活动也将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做为参赛的基本条件,未购买的单位和个人均不予参加。保险制度实施对青少年运动风险管控发挥了重要的兜底作用。三是推动全市公共体育场馆配备AED急救设备。现已配备200台,其中市属体育场馆配备161台,区属公共体育场馆配备39台,基本实现全覆盖,并鼓励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配备AED急救设备,借以实现最快响应、最大限度地保障广大青少年的生命安全。
(五)加强安全检查,消除安全隐患。一是强化市、区两级公共体育场馆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在省体育场馆协会定期抽查检查基础上,市、区两级体育行政部门均落实每季度对全市范围内公共体育场馆安全生产现场督导检查的要求,及时查纠安全管理漏洞,指导场馆管理部门加大场馆开放安全风险隐患整治,不断提升公共体育场馆安全管理水平。二是督导要求全市公共体育场馆落实年度安全应急演练活动。项目涵盖医疗急救、消防、治安等内容,并与省、市红十字会密切合作,定期组织从业人员急救培训,不断提升场馆应急处突能力。三是加大高危体育项目经营性体育场所安全管理。联合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对高危体育项目经营场所进行专项检查,2021年1月至12月,市、区两级共检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2319场次,发出整改通知书354份,立案数67宗,罚金692557.00元,执法检查5782人次,不断提升全市高危体育项目经营安全水平。
(六)广泛宣传推广,普及安全知识。一是开展“安全教育第一课”活动。从2017年1月起,全市教育系统开展“安全教育第一课”活动,各学校于春、秋季开学的第一天,利用开学礼、班会课、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应急疏散演练、课外实践等方式开展安全教育,已成为我市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品牌。二是建立安全教育信息化平台。2016年9月,市教育部门建立广州市安全教育信息化平台,引导教师利用信息化平台开展安全教育,让中小学生自主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同时带动学生家长参与安全教育活动,切实履行监护人责任。目前,全市已有3920所学校开通安全教育平台账号,67374位老师参与授课,230余万学生和家长参与在线学习。三是持续推动全民健身骨干和志愿服务队伍惠民服务。市体育部门积极推动社会体育指导员进场馆、进社区进行科学健身指导;每年组织开展国民体质监测,系统掌握市民体质健康状况及健身活动参与度,为运动促进健康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体质测定与科学健身指导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机关活动,大力推广科学健身方法、传授科学健身技能;进一步建设体育科普基地,不断丰富体育科普形式和内容,助力市民科学健身。2021年结合广州马拉松赛、“羊城运动汇”等赛事以及科技活动周、全民健身日等主题活动开展科普宣传活动20余次,编印派发宣传资料3万余册。2022年以来,制作适宜居家锻炼的“科学健身十八法”“少年儿童体育游戏训练”等系列科普视频,通过微信公众号、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推送,科普受众超过200万人次,吸引青少年学生及家长关注、参与体育运动安全话题,宣传推广成效显著。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局将会同有关部门针对委员提出的建议,多措并举,不断提升青少年体育运动安全风险防控水平。
(一)持续加强青少年运动安全风险管控基础建设。在现有制度规定的基础上,紧跟时代发展变化,不断完善青少年体育运动安全制度保障。一要推动《广州市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条例》《广州市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广州市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实施方案》《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广州市社会体育组织等级评定实施细则》等法规文件研制出台。二要优化体育赛事“1+3+1+1”安全管理机制。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及时修改、调整相关内容,改进工作方法,优化工作流程,确保赛事活动的安全性。三要加强运动损伤预防和应急处理的科研工作。体育科研部门和科研工作者要加强与上级科研部门的沟通,及时了解掌握国际、国内最新的运动损伤预防和应急处理方面的科研成果,研究出台指导我市青少年开展体育运动的《运动损伤预防和治疗的对策与措施》,从科研保障中的运动安全措施、运动损伤预防应对措施、运动损伤处理等方面给予科学指导。四要进一步完善保险制度。根据国家新修订《体育法》要求,推动实行运动员伤残保险、体育意外伤害保险和场所责任保险制度;全面实行青少年参加体育赛事活动投保体育意外伤害保险,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者(游泳、潜水、攀岩、滑雪)投保体育意外伤害保险和场所责任保险。通过健全的保险制度为运动损伤事故处理提供支持。
(二)持续加强青少年学校体育安全工作。学校是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的一线阵地,新修订的《体育法》和教育部新一轮课时调整,强化提升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抓好学校体育工作是应对青少年运动风险的关键环节。为此,在健康中国战略的引领下,教育部门将秉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依据《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暂行办法》《广州市学校安全管理条例》,全面梳理学生在校参加体育运动的风险因素,压实各级管理责任,落实风险防控常规要求,依法依规进行事故处理,切实增强学生运动风险管控能力。
(三)持续加强校外体育培训市场标准化建设。校外体育培训是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的二线阵地,特别是中央“双减”政策实施后,体育类培训市场主体增量强劲,承接了学生离校后的体育运动需求,抓好体育培训机构标准化建设是应对青少年运动风险的重点环节。市委、市政府批准设立“广州市‘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加强对校外培训市场监管的组织领导。市教育局会同市体育局、市科技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研究制定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办法。《广州市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试行)》将从培训场所、从业人员、培训活动、安全标准、预收费监管等16个方面进行规范,目前已公开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将按部门规范性文件流程推进合法性审查、司法部门审查等工作,争取尽快出台设置标准,大力促进我市体育类校外培训市场标准化建设。市教育局牵头成立常态化校外培训机构联合执法检查工作专班,指导全市开展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工作,重点检查执教人员从业资质、安全教育开展情况、场地设施设备安全状况、相关保险购买情况,对检查发现的问题隐患和群众提供的问题线索及时核实并责令培训机构立即整改,体育培训市场的规范化经营和安全工作有明显改观,促进青少年运动风险管控水平不断提升。
(四)持续加强体育训练安全培训工作。提高体育从业人员运动损伤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是有效管控运动风险的重要抓手。各有关部门将加大培训力度,体育部门将拓宽体育教练员培训范围,将学校体育老师、社会体育组织执教人员纳入专业培训范围,增加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内容,将运动损伤预防和治疗列为培训必修课。教育部门坚持每年分类别组织体育教师、校医、班主任进行应急救护、运动损伤防护、游泳救生员培训,定期举办广州市中学生应急救护技能比赛,通过培训和比赛,不断提高教师和学生应急救护能力。卫健部门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方式,持续协助幼儿园和学校开展校园急救教育培训,充分发挥公众急救教育与传播科普基地的作用,提高广大师生的急救意识和能力。
(五)持续加强运动安全常识普及推广。注重运用和发挥市、区各级新媒体资源优势,在广州体育、广州教育、广州卫健、广州电视台、“群体通”、体育协会等公众号和自媒体平台,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定期发布青少年安全教育宣传推文和科普视频,吸引青少年和家长关注体育运动安全,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继续积极引导社会体育指导员进场馆、进社区进行科学健身指导,发放宣传资料,推广科学健身理念。继续坚持开展全市“安全教育第一课”活动,充分发挥广州市安全教育信息化平台辐射作用,倡导中小学生、家长共同参与体育运动安全教育活动,逐步完善政府、学校、社会、学生和家长安全教育机制。
感谢您们对我市青少年学生运动安全风险防控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们继续对青少年和学校体育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体育局
2022年7月11日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