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类
穗体办函〔2023〕25号
张华桂等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配置保障房社区公共体育设施配套的建议》(第20232386号)收悉。我局高度重视,积极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林业园林局、各区人民政府等单位进行认真研究办理,并与您于3月22日进行了座谈交流,经综合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落实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建设布局合理的健身场地设施、优化便民利民的体育惠民服务
为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战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和《广东省全民健身条例》《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要求,经市委市政府审定,以市政府名义印发了《广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主要任务有:在运动健身供需缺口较明显区域,优先规划建设全民健身中心,满足群众多元健身需求。结合“云山珠水”生态格局,以建设“一江两岸”健身步道、绿道、碧道为重点,增加健身设施有效供给。健全公共体育服务标准,根据广州市常住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化趋势,明确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公共体育服务均衡发展。一是实施健身设施补短板行动。按照国家和省关于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要求,摸清健身设施建设底数,对照相关标准规范和群众需求,编制实施《广州市健身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二是落实社区健身设施配套要求。新建居住小区按规定配建社区健身设施,并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不得挪用或侵占。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结合新建小区实际和应急避难(险)需求配建健身设施。健身设施未达到规划要求或建设标准的既有居住社区,要结合广州城市更新和“微改造”,用“绣花功夫”统筹建设改善社区健身设施。三是增加健身设施场地供给。合理利用城市预留地、高架桥底、地铁上盖、房屋天台、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公共绿地、河涌沿岸等空间,因地制宜建设嵌入式健身设施。四是落实体育惠民服务措施。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的开放模式,持续推动符合对外开放条件的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依托“群体通”全民健身服务平台,支持社会体育场馆提供优质体育服务。
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补齐全民健身设施短板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进实施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十四五”时期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实施方案》《广东省“十四五”时期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五年行动方案》等有关文件要求,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共同制定《广州市“十四五”时期全民健身设施建设补短板工程行动计划》,实施大力推进公共场馆建设、积极推广健身载体融合等行动,一是积极推动市级公共场馆建设和改造,紧密结合全民健身的相关功能,充分考虑赛后利用,为市民提供更多高品质全民健身场馆设施。二是补齐区级“两场一馆一池一中心”建设短板,全市新建区级体育场3个,全民健身广场7个,游泳池(馆)3个,全民健身中心8个。三是每个区新建或改扩建总面积不低于10万平方米的体育公园。在新建社区公园中因地制宜设置体育活动场地,满足全年龄段居民日常休闲、娱乐、健身需求。四是加大碧道、绿道、健身步道建设力度,形成满足群众不同场地诉求的多元化运动场地。全市新建绿道126公里,建设生态碧道网约1000公里,每个区完成200公里以上健身步道改造或建设。五是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各类公共文化场所适当嵌入健身设施,推动文体活动结合,提供多样化的活动空间。六是全市新增足球场地220块。七是推动企事业单位健身设施向社会开放,体育系统所属专业训练场馆在节假日、公休日和空闲时段创造条件向社会开放,符合开放条件的学校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设施。八是各区根据本区实际情况制定出台本区的补短板行动计划。
三、多部门协同,增加健身设施供给,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全市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战略,注重人居环境的提升,积极打造对居民友好的健康居住环境,采取一系列措施,市发展改革委2022年牵头编制并印发实施《广州市人口发展及社会领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在第十一章“文体休闲”提出实现“10分钟健身圈”全覆盖,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倾斜。
市林业园林局以构建城市公园为目标,运用“公园+体育”建设新模式,拓展体育休闲新空间,去年新增22公里公园绿地缓跑道。同时在口袋公园建设中,增加儿童游乐设施、健身设施,不仅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更成为居民休闲、健身好去处,截至2022年底,共打造293个口袋公园,2023年计划再建造50个口袋公园。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正在按照国家、省有关部门《关于开展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的意见》要求,推进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其中完整居住社区公共活动场地要求:至少有一片公共活动场地(含室外综合健身场地),用地面积不小于150平方米,配置健身器材、健身步道、休息座椅等设施以及沙坑等儿童娱乐设施。新建居住社区建设一片不小于800平方米的多功能运动场地,配置5人制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门球等球类场地,在紧急情况下可以转换为应急避难场所。既有居住社区要因地制宜改造宅间绿地、空地等,增加公共活动场地。同时还要求:新建居住社区至少建设一个不小于4000平方米的社区游园,设置10%—15%的体育活动场地。既有居住社区应结合边角地、废弃地、闲置地等改造建设“口袋公园”“袖珍公园”等。2025年底前,基本补齐既有居住社区设施短板。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严格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的控制性目标,在既有建成运营的保障房小区按规划要求配置了相应的体育场地和基本设施,2023年计划在金御苑、龙归花园等10个保障房小区原有体育设施的基础上增加老年康体设施或儿童设施。
四、加大监管力度,开展落实社区健身设施配套要求检查
根据工作安排,我局计划与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对全市2015年以来包括保障房小区在内的新建在建居住区配建健身设施情况进行摸查,落实不到位的将进行通报,责令整改并制定出台当地《新建居住区配建健身设施管理办法》,确保新建居住区配建健身设施落实到位,不断满足广大居民的健身需求。
为建成与建设世界体育名城要求相匹配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逐年增加群众身边举步可就的健身设施供给,均衡合理配置健身设施,优化改善健身环境,打造10分钟健身圈,各级体育部门每年投入大量经费用于建设群众身边体育设施,健身设施已基本覆盖全市居民小区,如保障房小区确需增加健身设施,必须由保障房小区运营单位提出申请,在场地允许、居民同意的情况下,体育部门优先予以建设。
再次感谢您对我市群众体育设施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体育局
2023年4月7日
(联系人:梁志强,联系电话:38740523)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