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体育局
关注 · 微信

广州市体育局
关注 · 微博

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首页 > 互动交流 > 热点回应

广州市体育局关于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20232214号建议答复的函

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 2023-04-03 10:37:03 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A类

  穗体办函〔2023〕23号

  

  冼东妹等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建议》(第20232214号)收悉。我局高度重视,积极会同市教育局等单位进行认真研究办理,并于3月8日、3月31日与冼东妹代表分别进行电话沟通、座谈。经综合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我市体教融合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广州市积极推进体教融合工作,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东京奥运会、陕西全运会和广东省运会上,广州运动员参赛人数和参赛成绩均创历史新高。

  (一)统一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

  《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体发〔2020〕1号,以下简称《意见》)是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文件,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实际举措。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时代赋予教育、体育部门的重要任务。《意见》于2020年8月31日印发后,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就对如何推动广州市体教融合工作进行专题研究,确立目标任务,强化责任担当。

  (二)调整内设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为适应形势发展,市体育局勇于创新、大胆改革,于2021年4月设立“青少年体育处”,负责体教融合、业余训练、市级青少年体育竞赛等工作,统筹加强业余体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以省运会、省锦标赛、市运会、市锦标赛等赛事为抓手,大力推动“市队区办”“市队校办”“市队社企协办”“区队校(社)办”等多种方式,有力推动了业余体校、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交融发展,实现了资源共享,为我市竞技体育保持在全省领先地位夯实基础。

  (三)认真谋划部署,推动先行先试

  2021年2月全市体育工作会议专门部署深化体教融合工作,要求各区在省、市体教融合实施意见(方案)出台前先行先试,深化体校改革,统筹推动区内业余体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三大体育后备人才阵地建设。全市12所体校(含市、区)、346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近300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均不同程度发挥作用。多次组织召开深化体教融合专题座谈会,总结推广荔湾区、黄埔区、白云区等区的经验做法,全市11个区均在探索实施体教融合策略,直接服务于青少年健康发展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例如荔湾区从2003年开始,成立由分管副区长担任组长的体教融合领导小组,制定科学可行的实施方案,建立考核监督机制,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训练网点场地设施维护、竞赛活动组织、教练员及在训运动员补贴、教练员培训等方面。近年来,荔湾区人才培养效益突出,向上输送了刘婷婷、周嘉威、马剑飞、余贺新、冯宝仪等一大批优秀体育人才。黄埔区着力打造“一心多点”,即以黄埔体育中心为主要训练中心,辐射香雪小学等50多所学校分教点,由体校、网球学校及有关学校共同承担青少年竞技体育训练任务;充分利用体教合一的优势,建立了49所基础训练网点学校,26所市级以上体育传统项目学校,7家市级以上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积极探索“学校+俱乐部”“学校+体校”“体校+社会力量”等合作模式,初步形成多元化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格局,区体校连续两个周期被评为“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在与社会力量合作促进体教融合方面先行先试,与广州市乒乓球协会、广州国际乒乓球中心合作,2023年将在香雪小学内建设国际乒乓球培训中心,总投资2.54亿元,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将建成世界一流的“训、科、医、学”一体化乒乓球训练基地,为广州市培养更多优秀乒乓球种子选手,承接更多国际青少年培训,创造更多国际交流和展示机会,为粤港澳大湾区体育发展作出贡献。白云区2019年将区业余体校成建制划入区教育系统,挂牌区体育教育中心,推动体校改革;2020年起成立学校体育联盟,组建排球等6个项目共计81所联盟学校;促成体校与培英集团合作共建区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基地,整合优质资源;出台建立体育拔尖人才梯队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工作实施方案及配套文件,设立一批小学—初中—高中“金字塔型”一条龙衔接的训练基地学校;推进区队校办,确定了2021—2023年度白云区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训练基地86家,推进网格化训练模式,扩充选材来源,扩大参训规模,搭建选材、注册、竞赛、输送一体化平台;出台关于引进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工作方案,明确凡义务教育阶段符合条件的运动员学生依照一定程序确定为区引进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后,可不限户籍,享受白云区地段生同等待遇,直接入读区内公办学校。

  (四)坚持多措并举,做强学校体育

  体教融合文件印发后,我市将学校体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推进全员体育,在“教会、勤练、常赛”上下功夫,做到普及和提升两手抓,构建融合共享和内涵发展具有广州特色的学校体育发展格局。一是印发《广州市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幼儿园体育工作实施工作方案》。二是配齐全市中小学校体育教师,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程。三是组织开展学校体育诊断提升活动,对81所实验学校进行入校指导。四是扶持191支学校高水平学生体育团队发展,推进“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建设。五是加强体教融合,委托广州市足球协会、广州市围棋协会派出足球和棋类精英指导入校指导,委托广州市篮球协会开展学生篮球训练营活动、委托广州市围棋协会开展“三棋”进校园活动等。六是组织开展体育教师科学论文评选和游泳、武术、冰雪运动、击剑、棒(垒)球、跳绳项目教学交流活动,组织开展体育教师学生体能、排球、足球、游泳救生员专项培训,提升体育教师教科研水平。组队参加广东省第十三届中学生运动会,较上届领先优势更加突出,以57枚金牌、135枚奖牌、高出第二名561.8分的绝对优势,包揽金牌榜、奖牌榜和团体总分三项第一。组队参加2022年广东省“省长杯”青少年校园足球全省总决赛,荣获中职组冠军,高中男、女子组季军,学校体育工作成效显著。

  (五)全面深入调研,制定广州方案

  市体育局、市教育局积极配合,主动对接省体育局、省教育厅,了解掌握《广东省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的内容,于2021年4月份确定联合研制《广州市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为做好《实施方案》研究制定工作,我们借鉴省的做法,由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共同成立了《实施方案》调研专家组,制定了《关于研制<实施方案>的工作方案》。组织调研专家组赴有关区、体校、学校、社会体育组织调研8次,详细了解掌握体教融合的痛点、堵点、难点和意见建议。《实施方案》在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广州实际,重点在8个方面力求突破,切实解决体教融合中的痛点、堵点、难点,推动形成适应时代发展的体教融合新格局。目前,《实施方案》已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按程序报送广州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委深改委),待审议。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您提出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建议对于我市体教融合工作的深入开展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我们已将四点建议吸纳到《实施方案》中。《实施方案》经市委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后,将于近期印发实施。

  为贯彻落实《实施方案》,推动广州市青少年和学校体育健康发展,将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持续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1.上好体育课。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理念,学前教育阶段开展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游戏活动,培养体育兴趣爱好,促进运动机能协调发展;中小学阶段严格落实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不断拓宽课程领域,丰富课程内容,深化课程内涵。同时鼓励各学校先行先试,逐步增加体育课时,鼓励有条件的小学每天安排1节体育课、初中每周安排4—5节体育课、高中阶段每周安排3—5节体育课。构建学段衔接、贯通培养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科学安排运动负荷,引导学生养成终身锻炼习惯。推广普及田径、游泳、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以及国家、省、市优势项目,鼓励学校发展武术、龙舟、舞龙、舞狮、毽球、棋类、射艺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构建具有岭南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

  2.提升学生体育素养。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确保学生每天在校进行1小时以上体育锻炼,每周适当开展中等强度以上体育锻炼;义务教育阶段帮助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扎实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引导学生提高运动技术层次;经常举办各类体育比赛,加强赛风赛纪教育,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团队精神和意志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参赛观、胜负观和道德观,塑造品德优良、人格健康、积极向上的年轻一代。

  3.推进体育评价改革。开展中小学学生体育“素质评价”,包括《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参加体育课、体育活动及竞赛情况等内容。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方法,采用“素质评价+统一考试”模式,科学确定中考体育分值。高中实施体育学业水平考试,采用“素质评价+终结性考试”测试模式,考试成绩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

  (二)健全青少年体育赛事机制

  1.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举办不同类别竞赛,推动夏季项目与冰雪项目、优势项目与一般项目协同发展。完善广州市青少年运动会竞赛制度,建立各项目积分选拔办法,逐步将市级青少年年度竞赛纳入四年一届的广州市青少年运动会竞赛体系。建立以市青少年锦标赛为年度最高水平比赛,学生锦标赛、U系列赛、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比赛、“市长杯”系列赛、俱乐部竞赛、校园足球联赛等组成的竞赛体系,完善“班—校—区—市”四级体育竞赛体系和逐级选拔竞赛制度,贯通市、区、校三级竞赛通道,促进青少年体育竞技水平提高。

  2.建立青少年体育赛事备战参赛机制。体育、教育部门共同建立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联合培养机制,统筹推进市属体育训练单位、市优秀运动队、区级体校与普通学校合作共建,共同培养品学兼优的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体育、教育部门统筹组织备战全省各类青少年体育竞赛,合理安排项目布局和人员调配,建立联合选拔组队、共同加强训练管理、统筹配置备战资源的模式。

  3.严格青少年体育竞赛赛风赛纪监管。研制出台《广州市体育竞赛赛风赛纪管理办法》,全面规范参赛、办赛各类行为。赛事举办单位、参赛单位持续开展各类人员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警示教育培训,赛事组委会(竞委会)建立健全纪律检查委员会(纪律监督组),参赛单位设立纪律监督组(纪律监督员),强化赛事纪律监督管理机制,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赛环境,严防赛风赛纪和兴奋剂事件发生。

  (三)打造“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

  1.创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教育、体育部门制定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评定标准,每两年开展一次评估。按照“一校一品”“一校多品”规划项目布局,重点发展田径、游泳、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击剑、武术、跳绳等基础项目和传统优势项目,支持发展冰雪、轮滑等新兴项目。根据各学段学校数量的比例对小学、初中、高中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高水平运动队进行创建布局。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各级教育、体育部门给予相应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教育部门制定体育特长学生的评价、升学保障等政策。在小学、初中、高中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开展相同项目体育训练,有效解决体育人才升学断档问题;科学制定普通高中体育特长学生自主招生政策,打通优秀运动员升学通道,为培养、引进、储备和输送高水平、高素质的体育后备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2.支持中小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教育部门在创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基础上,积极创建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充分发挥高水平运动队的校内引领和区域辐射作用,带动我市学校体育工作水平整体提升。体育部门把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纳入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在体育场馆设施、教练队伍、科研医务等方面给予扶持,支持各类学校申报国家级、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3.设立学校体育教练员岗位。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在体育教师岗位设置满足学校体育教学需求的基础上,设立体育教练员专业技术岗位。制定我市学校体育教练员专业技术岗位设置管理的实施意见,贯彻执行国家和我省关于学校体育教练员职称评定纳入体育教练员职称体系的政策,落实学校教练员与教师职称贯通工作。探索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入学校担任专兼职学校教练员的渠道。鼓励各级各类体校、社会体育组织的教练员兼任学校体育教练员、校外体育辅导员,为学生提供专项运动技能培训服务。

  (四)加强各级各类体育学校建设

  1.改善各级体校办学条件。市、区两级将公办体校建设纳入教育发展规划,文化教育经费按隶属关系纳入同级财政预算。赋予公办体校相应学段的教育配套政策,文化课教师的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纳入教育部门统筹,确保与普通学校教师同等待遇。各区按照《少年儿童体育学校管理办法》,加强区级业余体校建设。开展业余训练项目不少于15个,训练竞赛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不得挤占、挪用。教育部门应当按照就近原则统筹安排义务教育阶段体校在训学生的入学、升学,并在保障文化学习任务前提下灵活安排课程,保障学生相对充足的训练时间。推动区级业余体校与普通学校、社会体育组织加强合作,实现办学、办训资源共享,提升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效益。鼓励中小学校向各级体校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市体育、教育部门共同完善区级业余体校办学水平评估办法,坚持每年开展一次办学评估,并对达到优良等级的体校给予经费补助。

  2.加强各级体校文化教育。各级体校义务教育阶段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由体育部门负责日常管理和体育训练;由教育部门负责文化教育,包括教学、教师配备与评定、教学质量监控等,帮助运动员持续提高学业水平。完善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贯穿小学、初中、高中、高职4个学段的“十四年制”人才培养体系,支持中高职衔接、专本衔接。

  3.拓展各级体校发展空间。通过改善体校办训条件或体校与社会体育组织合作方式,整合场馆设施、体育培训、赛事组织、体育科研等资源,配备复合型训练团队,辐射周边学校和社区,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体育场地设施、技术支持和培训等服务,成为本区域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支持体校教练员兼职参与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支持体校教练员兼职参与学校体育工作,将其承担的学校体育教学、课余训练、课外活动、指导参赛等计入工作量,在绩效工资内部分配时给予倾斜。参加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省运会获奖运动员的带训体育教练员、体育教师,按照《关于印发广州市有关人员参加奥运会等综合性运动会奖金奖励办法的通知》要求实施奖励。

  (五)发挥社会体育组织作用

  鼓励社会体育组织开展青少年体育训练,建立高水平运动队和专业化的科学训练保障团队,并纳入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评估体系。研制出台《广州市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扶持管理办法》,根据社会体育组织培养、输送体育后备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给予一定奖励扶持,推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六)强化体教融合组织领导

  1.研究制定《实施细则》,按照《实施方案》中明确的责任分工,着手制定与《实施方案》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各相关责任单位按照分工研究细化落实举措,明确责任人、工作任务、完成时限等要素指标,以确保《实施方案》各项举措得到落实。

  2.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将体教融合工作纳入广州市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适时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存在问题,推进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3.推动将深化体教融合工作纳入市、区两级发展规划,将政策措施落实、学生体质健康、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等情况纳入督导评价范围。

  感谢您对我市体教融合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青少年和学校体育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体育局

  2023年3月31日




  (联系人:马红建,联系电话:38264273)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