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类
穗体办函〔2019〕56号
孙雷鸣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着力推进广州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走在全国前列的建议》(第1014号)提案收悉,我局高度重视,会同市教育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卫生健康委和各区人民政府等单位,认真研究办理。经综合各会办单位意见,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创建工作有关情况
根据《体育总局关于开展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和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市、区)创建工作的通知》(体群字〔2018〕124号),到2021年,全国评选出50个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100个全民健身模范县(市、区)。经市政府同意,我市开展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创建工作,在建立广州市全民健身部门间联席会议制度基础上,于2018年10月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常务副组长、市政府协助分管副秘书长和市体育局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召开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印发了《广州市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工作规划》《广州市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实施方案》(穗府办函〔2018〕176号),我局于2018年10月30日前按要求报送了申报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的相关书面材料。目前,体育总局尚未正式批复。
二、我市全民健身工作基础扎实
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全民健身工作,始终把全民健身工作摆到整个体育事业重中之重的位置,我市全民健身工作在新的起点上取得了新成就,主要指标和综合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一)组织领导坚强有力。2013-2018年,市政府连续6年将体育惠民相关工作列入政府年度民生实事,涉及设施建设、场馆开放、惠民服务、群体活动等内容,形成由市政府建立工作台帐组织督办,定期公布,并接受社会监督的工作机制,确保民生实事按要求落实。2018年7月,建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召集人,市政府协助分管副秘书长、市体育局主要负责人任副召集人,市直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分管负责人担任成员的广州市全民健身部门间联席会议制度,为推动我市全民健身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政策法规日益完善。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全民健身政策制度体系,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一是积极促成以市政府名义出台政策文件。在总结评估上一周期全民健身实施计划落实情况的基础上,出台《广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穗府〔2016〕22号)和《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穗府〔2016〕24号)。出台《广州市公共体育设施及体育产业功能区布局专项规划》,并于2017年纳入市“多规合一”管理平台,较好地规划了体育用地问题。二是推进出台规范性文件。如《广州市社区小型足球场规划建设和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穗体〔2015〕5号)、经广州市发展改革委核定的市属公共体育场馆收费标准(穗发改价格函〔2015〕190号)等文件。各区政府按要求制定区级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及相关政策措施,有力推动全民健身工作深入开展。
(三)体育设施持续改善。一是2015-2017年市、区两级财政投入17.5亿元实施学校体育卫生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完成升级改造项目2422个,建设总规模约210万平方米;2018年先后投入38212万元,新建校园足球场地75片,改建扩建校园足球场地62片,修缮校园足球场地52片;每年对100所游泳基地学校按每所3万元标准给予补助。二是根据《广州市城乡规划技术规定》,我市在规划管理中严格执行街道级群众体育运动场地、居委级居民健身场所等体育设施规定的设置标准,对符合相关条件下的闲置空地建设无上盖及围护结构的体育设施免于申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简化规划报批程序。三是根据《广州市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管理暂行规定》,对新建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从规划编制,到土地出让、建设、移交和使用等环节进行了全面规范,并明确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管理职责和法律责任。各区大力推动公共场馆及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不断改善。目前,全市体育场地33399个(片),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22.4个(片);场地面积3785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54平方米。15分钟健身圈建设更加完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总人口的50%,国民体质抽样测定标准达到合格水平以上的城乡居民比例超过95%。
(四)群体活动丰富多彩。坚持以品牌带动群体活动深入开展,全面实施群体活动品牌战略。持续举办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横渡珠江、“市长杯”系列赛事等传统品牌活动。广州马拉松赛成为广州体育新名片,广州户外运动节已成为全市11个区共同参与、贯穿全年的群体活动品牌。今年首次举办“广州100”越野赛,深受市民群众好评。各区结合本地区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场地设施等条件,积极开展创建“一区一品”活动品牌。全市全年举办各级各类群体活动赛事达1184项(次),尽力满足市民群众不同层次的健身需求。
(五)惠民服务成效明显。继续推动体育系统公共体育场馆开展“双14”惠民服务,通过调整时段、延长时间,突显惠民实效。每年市、区两级公共体育场馆共惠民开放超过30万小时,惠民人数达700万人次。完成“群体通”第七批社会场馆招标工作,继续推动300多家社会体育场馆惠民开放,进一步优化优惠措施,扩大惠民覆盖面。加强广佛肇交流合作,“群体通”在佛山地区的上线场馆数量扩大到108家,推进与肇庆市体育部门合作共享“群体通”平台,进一步扩大体育便民服务效益。开展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的全民健身骨干和志愿服务队伍惠民服务活动,组织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跑步、太极拳6个运动项目的免费培训课程,创新惠民服务模式。根据《广州市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管理办法》《广州市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实施意见》,结合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现状,按照“条件成熟一所就开放一所”的要求,积极推动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效果良好。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积极推进体质监测、健身指导、运动干预和体医结合等体质干预工作。完善市民体质健康档案,为市民群众提供个性化“运动处方”,引导市民科学健身。
(六)体育组织发展迅速。全面建成市、区、街(镇)、居委会四级体育组织网络。广州市体育总会在业务上指导管理49家市属体育协会、1家国际体育组织分支机构(广州国际乒乓球培训中心),联系市、区各类体育协会、体育民办非企业机构约350家,充分发挥了“龙头”作用。同时,每年组织召开全市体育社会组织工作会议,对市属体育协会进行年度考评,以评促建,以奖代补,推动市属体育协会良性发展。全市有10个区建有体育总会,法人登记注册的体育社会组织630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45个,文化体育服务站、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点170个,国民体质监测点118个,健身气功站点31个,基本实现全覆盖。
三、存在不足
尽管我市全民健身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体育资源供给仍显不足,与创建标准和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仍有差距。
(一)体育设施建设管理存在不足。一些社区重视健身设施建设,疏于维护管理,社区健身设施存在维修维护不到位的现象。小型的、室外的、简易的体育设施比较多,综合性智能化体育健身设施相对不足。老城区的健身设施和器材种类相对较少,新城区的体育设施相对较好。
(二)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上存在困难。一是学校体育设施不够完善。如越秀、海珠、荔湾等老城区,学校场地有限,半数以上无法满足学校多项体育活动同时开展的需要。二是学校体育设施布局不够合理。大部分学校的运动区与教学区、生活区等混合在一起,没有形成有效隔离,难以向社会开放。三是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管理难度大。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学校面临安全隐患加大、管理成本增加以及如何进行运营管理等问题。
(三)推动体医融合发展方面,广州目前的医疗资源难以满足普遍开展开设科学健身门诊、配备能开具运动处方医生的需求,与“创新工作机制,将国民体质测定纳入健康体检项目,在医院普遍设立科学健身门诊”的创建标准尚有差距。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创建的有关要求和2019年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体育名城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办好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创新发展体育产业,做强各区体育品牌”的工作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全民健身部门间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建立“大群体”工作格局,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大力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提高健身服务水平,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继续推进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创建工作。及时跟踪了解国家关于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创建工作的最新要求,进一步细化工作责任、措施和目标,加强协调联动,强化监督检查,确保我市实现创建工作目标。
(二)建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标准。目前,省体育局正就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标准开展调研论证和征求意见等相关工作。市体育局已同步启动相关工作,将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要求,制定我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标准,为开展全民健身工作提供基本遵循,为市民群众提供更加务实的公共健身服务。
(三)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按照国家、省、市部署,组织编制广州市国土空间规划,进一步对相关公共体育设施提出建设目标和要求,明确保障措施,推进全民健身服务均等化、品质化发展。根据《广州市发展改革委等5部门关于印发广州市足球场地设施规划建设实施方案(2017-2020年)的通知》(穗发改〔2018〕313号),推进200个足球场建设任务。出台《广州市社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和管理办法》,充分发挥社区全民健身设施的功能。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加大经费投入,指导各区加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完善15分钟健身圈。
(四)做好学校体育设施开放工作。继续推进学校体育基础设施改造与提升工程,改善学校体育设施条件,做到成熟一批开放一批。开展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情况的调研评估,总结经验做法,制定整改措施,提高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效益。通过“群体通”平台,加大学校体育场馆开放信息公开力度。
(五)办好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活动。在成功举办“广州100”越野赛、国际龙舟邀请赛、横渡珠江等品牌赛事活动的基础上,继续办好广州户外运动节、“市长杯”系列比赛、广州马拉松赛等品牌赛事活动,展示广州体育名城的魅力。认真总结“广州100”越野赛办赛经验,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开辟群众体育活动发展新领域。指导各区持续开展“一区一品”创建活动,推动群众体育活动深入开展。依托融创滑雪场,尝试开展冰雪运动项目,探索合作运营模式。
(六)积极推动体医融合发展。总结海珠、天河、白云、黄埔、花都、番禺、南沙区开展体医结合的工作经验,探索体医融合发展模式。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适时开设科学健身门诊,结合居民健康状况,有针对性指导居民合理选择运动方式,提升生活品质和健康水平。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争取将国民体质监测项目纳入医疗服务项目,提供健康体检服务。
经了解,国家体育总局在年内将不再组织评选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工作。我局将继续以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为契机,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努力建设国际体育名城,助力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感谢您对体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市体育工作提出宝贵意见。
广州市体育局
2019年8月19日
(联系人:朱振军,联系电话:38761453)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