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体育局
关注 · 微信

广州市体育局
关注 · 微博

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首页 > 部门之窗 > 新闻报道

岭南文化大师集体创作“龙舟巨作” 睇龙船,一眼阅尽两千年

来源:广州日报 发布时间: 2022-05-31 11:50:54 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集体创作完成的岭南地区最大龙舟巨卷——《岭南传统体育龙舟卷》。

端午节“扒龙船”活动满满仪式感。

品尝龙船饭是扒龙船的特色之一。

龙舟竞渡,奋勇拼搏。刘晓明 摄

广州体育文化博物馆推出年度特展《睇龙船·岭南传统体育非遗展龙舟篇》,内容丰富。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嘉晖 通讯员 穗体宣

每年端午节前后,岭南地区都有组织丰富多彩的龙舟竞渡活动,当地人叫“扒龙船”。众所周知,吃粽子、划龙舟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流传至今的传统体育活动,按照地理位置应该在湖湘一带较为盛行,为何广东的扒龙舟不但盛况空前,而且竞技水平力压四方,成为威震海内的“龙头霸主”?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其中的一段古。

一张岭南大师的画作

描绘出珠水游龙盛况

5月18日是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为助力广州建设世界体育名城,广州体育文化博物馆(挂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博物馆牌子)以“体育文化+非遗”跨界融合发展模式,挖掘并弘扬丰富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龙舟,推出年度特展《睇龙船·岭南传统体育非遗展龙舟篇》。

以龙舟为窗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弘扬新时代的正能量,作为此次活动的召集人,广州体育文化博物馆馆长张泽明的提议得到众多岭南文化大师的积极响应,“展览从岭南龙舟文化的起源、广州龙舟传统习俗、现代龙舟竞赛概况以及各类龙舟赛事如火如荼的盛况等,系统性地整理出龙舟千年的文化沉淀与体育竞赛的魅力,全方位展现岭南龙舟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推广等成果,展览展出珍贵藏品百余件/套。”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还推出了由10位岭南文化名家许钦松、陈初生、孙戈、张弘、王永、朱永成、朱颂民、刘诗东、卜绍基、赖智豪历时一个多月、集体创作完成的岭南地区最大龙舟巨卷——《岭南传统体育龙舟卷》,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和市民的喜爱。

广州地区龙舟盛行的几个村落也纷纷加入其中,猎德村捐赠了猎德鼓、龙头龙尾,车陂村送来了“东坡号”龙舟长幡、罗伞,2017年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龙舟联会赠送给广州市政府的紫荆花奖杯等均在展览亮相。

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诗东表示,受疫情影响,龙舟赛按下暂停键,但龙舟文化传承“不打烊”。自2019年起,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因疫情停办,体育文化博物馆本次办展也是广州龙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为岭南特色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贡献力量。

《岭南传统体育龙舟卷》长11.92米、宽1.8米,以“古今穿越”为线,随着珠江的滚滚东流,画卷徐徐展开,木棉、榕树、芭蕉、坡形屋顶、祠堂等皆是岭南特有的植被和建筑;从传统龙舟到标准龙舟、从六榕塔到广州塔、从平房古厝到高楼大厦,集中展现岭南龙舟赛的悠久历史和广州城的沧海桑田,呼应着“一起向未来”的美好愿望。江面上,既有你争我夺的龙舟锦标赛的激战场景,也有打扮得“花枝招展”的龙舟悠闲游龙的场面,是龙舟项目竞技性和群众性的完美结合。

一条穿越千载的龙船

牵出香艳千年的人文

赛龙舟是我国古代传统节日端午节中一项重要的文体活动,最初这是人们祛病防疫的一种方式,西周时期《诗经》就有所记载:“泛彼柏舟,在彼中河”;江浙地区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龙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著名诗人屈原在这一天逝世,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习俗,也是汉族龙图腾文化的代表之一 。

广府文化专家曾应枫对龙舟运动在广东地区的起源、发展、沿袭、传承有着深入研究,“广州地区扒龙舟可以说是从古代百越人沿袭下来的,具有悠久历史而又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习俗,由此衍生的龙舟文化是岭南地区最具特色,流传地区最广的民俗文化。”

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龙舟竞渡盛行于吴国、越国、楚国。南汉时,广州已有端午扒龙舟的记载;明清时,广东官方和民间的端午节赛龙舟活动已很普遍,岭南文人这样描写当时龙舟竞渡的盛况:“粤人习海,竞渡角胜,而大舟比常制犹异,十余年始一举。船广可三丈,长五之。龙首至尾,金光夺目,迭彩如层楼。上饰童男女,作仙佛鬼神及古英雄,凡数十事。旋转舞蹈,冒之以幔,数里外望犹可见。两旁持楫应鼓者百夫,银帽红衫,铙吹沸作。”这些在《天山草堂集》中有记载。

曾应枫表示,古代广州水乡河网密布,河涌纵横,居民依河而居,生活在江河水浒的“越人善用舟”。胡朴安在《中华全国风俗志》中描述道,南越人是以独水舟穿梭于河川海浪间,其人“身御灵风”,“习海竞渡角旺”。珠江水滋润了这里的人民,繁荣了这里的经济,丰富了水乡的民俗文化。

闻一多先生经考证认为,古越人以舟楫为家,为祈求生命得到保障,每年在春夏之交的端午要举行的龙图腾祭,产生了扒龙舟风俗,后来附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千多年来,传说、典籍和民间活动联系起来,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扒龙舟的风俗。

每年端午节,广州俗称“五月节”,扒龙舟从起龙、趁景、赛龙、斗标、吃龙船饭、吃龙船饼,到饮午时茶、藏龙、散标等一系列活动贯穿始终,成为以广州为中心向外辐射珠江三角洲一带端午节扒龙舟的主要内容,形成岭南文化最具特色的民间一大风俗。

刘诗东介绍,龙舟除了富有体育项目的趣味和魅力,还传承着丰富的岭南文化,如赛前的招景、应景、趁景、祈福、采青、点睛等仪式,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赛后的龙舟饭更是中国传统的社交形式,一茶一饭为人们筑起幸福之基。

至今,广州南越王博物院还收藏着“船纹铜提筒”,证明早在大约2000年前,南越人就开始扒龙船了。

一个万众期待的愿望

龙舟划进奥运大家庭

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一书中,对珠三角每年端午节期间的赛龙夺锦以及赛后的喜庆场面皆有描述。特别是明清以来,端午扒龙舟成了以广州府为中心,辐射到珠江三角洲等村落族群间的盛大民间节日,产生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端午龙舟民俗风情。

龙舟非遗体育文化在全国尤其是岭南地区传承有序、蓬勃发展,传到海外后,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竞技比赛,成为了体育非遗在现代获得“新生命”的鲜活例子。

国际龙舟联合会成立于1991年,目前成员多达85个,遍及欧美、大洋洲等,正在积极推动龙舟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为了有利于将龙舟这个项目在世界的推广,在1992年~1994年期间,国际龙舟联合会为龙舟锦标赛和国家比赛出版了国际龙舟联合会章程、细则、竞赛规则和规程。龙舟和船桨技术细则得到发展,日趋标准化。2007年,国际龙舟联合会成为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总会成员。

2011年,中华龙舟大赛横空出世,点燃了国内龙舟竞渡的激情,极大地提高了中国龙舟的竞技水平、观赏性和标准化,为龙舟“入奥”打下坚实基础。

在中华龙舟大赛上,来自佛山、东莞、广州的龙舟队实力强劲,屡屡获奖,令各地龙舟爱好者刮目相看,于是,不管是国内,甚至海外龙舟爱好者纷纷到广东“朝圣”,了解龙舟文化,学习划龙舟技术。

1994年,广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把端午节定为龙舟节。2006年端午节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至2010年广州扒龙舟(包括广州黄埔区、海珠区、荔湾区)(序号63)分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番禺化龙镇沙亭龙船乸崇拜(序号71)列入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州凡有扒龙舟的区域也分别列入各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已经推荐申报广州扒龙舟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