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体育局
关注 · 微信

广州市体育局
关注 · 微博

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首页 > 部门之窗 > 新闻报道

“广州亚运十周年”回顾专访(7):亚运十年,初心不改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 发布时间: 2020-05-15 10:49:48 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近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东京奥运会正式延迟一年,将与2022年北京冬奥会相隔仅半年举办。还记得30年前,北京举办了第11届亚运会,举国欢庆,我也在东北小镇通过电视和广播电台关注着比赛。10年前,广州第16届亚运会,我作为亚组委工作人员参与了赛会组织工作。不久前,广州亚运会官方电影公开发布,在观影过程中我也回顾了亚运筹备4年里一些难忘的瞬间。

  一、投身亚运,热血热情

  2004年7月,广州获得了第16届亚运会主办权,身在北京的我偶然间看到了这则新闻,但并没有深入了解。一年多以后,我进入了毕业季,偶然听到广州亚组委招考工作人员,很快我就报名、考试并获录取。尽管我也不是体育专业,但我来到广州亚组委也是情理之中、得偿所愿。一方面,受中国女排铁杆粉丝——我姥爷的影响,我很小便开始关注体育赛事,还参与了200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志愿服务。另一方面,我很早就知道广州是改革开放前沿地,并喜欢香港的粤语歌曲和广州诞生的流行歌手。

1

  2006年7月入职以后,我进入了竞赛部工作,工作重点就是反复学习研读主办合同和釜山亚运会总结报告,尽快熟悉亚运会竞赛筹备工作要求。很快,我就参与了9月在天河体育馆举办的中国乒乓球公开赛竞赛组织工作。在此期间,我积极学习粤语,周末熬夜煲剧听栋笃笑,三个月实现了“识听唔识讲”。不久后迎来多哈亚运会火炬广州站传递活动,我参与了越秀公园、二沙岛等地丈量确定传递点工作,还乘坐龙舟横渡珠江进行计时测试,近距离聆听钟南山院士和奥运冠军杨景辉等火炬手们讲述体育人生。

2

3

  2006年12月,我随广州亚组委竞赛观摩团实地考察了多哈亚运会田径、射箭、篮球等多个项目,与当地竞赛团队也做了一些交流,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我对亚运会组织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对一座城市通过亚运会提升国际影响力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2007年,亚运会正式进入了广州时间,组委会相继组织了新年运动会和联欢会,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我也在春节到来之前,跑遍了广州11个区(市),实地查看了数十个比赛场馆和独立训练场馆,对亚运会这项超大工程有了更深入认识。

4

5

  二、筹备亚运,有苦有甜

  2007年,我在组委会听到的高频词里,Masterplan(总体计划)名列前茅。各领域都要编制运行计划纲要,梳理交付成果和里程碑。我当时负责编制竞赛管理领域计划,此后4年时间一直负责项目设置和竞赛日程编排这两项工作。亚运会竞赛项目设置历经数次调整,到2009年才最终确定是42个大项55个分项476个小项,总量空前绝后。现在看着我每一次向亚奥理事会协调委员会汇报的PPT,很多相关的事件、场景和人物依然鲜活。

6

7

  比如马术项目,官方电影也作了相关报道,最初曾考虑安排在香港比赛,最终没有设置耐力赛,因为需要更长的赛道和更大面积的无疫区。再比如,申亚时没有板球项目,一直到2007年4月亚奥理事会决定新增男子板球,此后又增设了女子板球,组委会克服困难、协调各方,建成了全国首个标准板球场。还有,马拉松项目,出于多方面考虑,亚运会的马拉松项目最终安排在大学城举行,直到2013年首届广州马拉松才实现了跨珠江跨中心城区的跑步路线。

8

  2008年10月,北京残运会闭幕后不久,竞赛部正式启动了广州亚运会赛程编制工作。亚运会没有资格赛,完全开放式报名,赛程编排难度极大,需要编制多套预案。此后,组委会开创性启动了三次报名,有力支撑赛程编制,避免赛会资源的不足或浪费。

9

亚组委领导到竞赛报名中心调研合影

  各项目赛程的确定需要组委会与每个项目的亚洲单项体育联合会以及我国各单项体育协会协商确定,其中最关键的是这两个协会分别委派的技术代表和竞赛主任。经过他们的实地考察和座谈交流,每个分项都签署了备忘录,对各领域筹办工作予以确认和指引。我主办和参与了10多次接待和备忘录草拟工作。

11

  对于我和几位竞赛部小伙伴来说,筹备亚运强度最大、最难忘的莫过于2009年7月-9月,在原北京奥组委专家的指导下,在北京集中封闭完成了技术手册的大部分任务,确保11月代表团团长大会上如期发放。期间,我们还通过多种方式征求了国内体育界元老专家的意见,印象比较深的是魏老曾在A4纸上手写了满满一页关于总赛程的意见建议。

12

13

  难忘的还有亚运开幕前1个月的集体项目抽签仪式,我牵头负责抽签仪式总体方案以及器材设备,几个球类项目团队都无法提供抽签玻璃缸和抽签球,同事想到去荔湾花鸟市场买鱼缸,我在网上与多个卖家沟通选定了400个可重复开启的塑料小球,这些小球在赛后我依然珍藏了几个。

14

  2010年,竞赛筹备工作全面进入场馆化阶段,竞赛日程编排持续细化,比赛场馆的竞赛团队增加了很多人员,我也分享了竞赛日程编排情况以及每日竞赛运行时刻表编制说明。

15

  三、赛时亚运,出新出彩

  2010年11月,亚运会进入赛时阶段,组委会的架构也进行了调整,我进入了总指挥部的竞赛指挥中心,负责竞赛日程变更委员会的日常工作,配合成绩统计和简报组工作。天公作美,广州亚运会赛程没有做比较大的调整,不影响既定的电视转播和交通、票务安排。这就像学生平时复习充分了,考试自然顺利,答题行云流水。亚运会的首金男子长拳和尾金女子排球,都如赛前预测由中国队夺得,但这块金牌取得的过程都不容易,最终中国女排逆转夺冠,中国队的金牌总数也定格在了199枚。

16

  到了12月亚残运会赛时期间,持续大风降温,射箭等室外项目进行了赛程变更,由于此前已有充足预案,整个调整过程都很顺利。指挥中心最苦的日子,我觉得是羽毛球团体赛阶段,每个比赛日都要到凌晨才能结束全天比赛,持续考验大家连续作战能力。期间,也出现过有代表团对裁判决定提出申诉抗议,我陪同竞赛部领导前往总部饭店,与亚奥理事会体育委员会和相关单项体育联合会进行紧急沟通磋商,及时解决了矛盾。

17

  四、挥别亚运,难舍难分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2011年迎来亚组委机构撤销和人员告别的时刻。我们一边在回味亚运甜蜜的果实,一边写着总结,有一部分同事又转战到了深圳大运会的筹备工作。2011年6月-8月,我也被抽调到深圳大组委竞赛部重操旧业,负责竞赛日程编排变更工作。相比亚运会的参赛选手职业化程度,大运会竞赛组织面临更加棘手的问题,队伍报名退赛的随意性更大,加上极端天气原因,赛时期间多个项目竞赛日程发生变更,我还陪同大组委领导参加了媒体直播采访,回应各界关注焦点。

18

  直到现在,我都有关注亚运会的动态。2008年曾受邀到访过仁川亚组委,所以对2014年仁川亚运会也比较关注。2018年整年工作都比较繁忙,对雅加达亚运会关注不多,只记得电子竞技进入了比赛项目。2022年亚运会再次由我国城市举办所以比较关注,还受杭州亚组委竞赛部邀请做过广州亚运会竞赛日程方面的交流介绍。

19

  生活在广州的每一天,我都能感受到亚运带来的变化,比如花城广场、小蛮腰和地铁机场线,还有街头不经意看到的穿亚运服装的男女老少。最大的变化是曾经的亚组委办公地点转型为亚运会亚残运会博物馆,清楚地记得我第一次去参观看到自己的照片和赛程表展出的兴奋和喜悦。

  亚运十年,绝大多数的同事们都离开了赛会组织工作,也有一些小伙伴仍然活跃在各种大赛的第一线,广州马拉松、篮球世界杯都有他们的身影;有的成了职业办赛背包客;有的朋友转战平昌、里约做赛会志愿者;有的同事参与了南粤古驿道推广工作。十年,当初刚刚本科毕业就进入亚组委的同事也已经生娃了,但只要大家聚在一起仍是我们亚运时充分激情和活力的模样。感谢亚组委这个平台,感谢各级领导,感谢一起哭过甜过的小伙伴,疫情之后聚起来!

20

21

  作者简介:

  张博,原广州亚组委竞赛部竞赛管理领域项目经理,目前从事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注:以上图片由作者提供。)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